【明德国际读书分享】《相约星期二》
有这么一堂“特殊”的课程:每周二上课,地点在教授家里。这堂课没有课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每星期都有口试。你要准备回答问题,还要准备提出问题,甚至还要做一些体力活,比如,挪动一下教授的头,帮他把眼镜架在鼻梁上。告别时如果你能亲吻他的额头,你就能获得额外的学分。这便是本周二Cindy分享的一本书《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是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创作的自传式长篇纪实小说。
该故事真实地讲述了“我”大学毕业15年后,偶然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我”的大学教授莫里·施瓦茨教授的访谈,了解到教授已经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时日无多。于是“我”决定去看看教授,并与教授相约,作为唯一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课。于是“我”每周飞越700英里,从底特律飞往马萨诸塞州的西钮顿。在这14堂课中,我们聊了人生许多组成部分:这个世界、家庭、爱、婚姻、金钱、衰老、死亡等,最后一堂课是教授的葬礼。教授去世后,“我”把这门课的笔记整理成书,冠名《相约星期二》。
社会学家莫里·施瓦茨在最后14个星期中濒临死亡的过程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死亡情节,作为线性时间线索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在得知自己患上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必须同平日里的爱好、工作的教室,甚至正常的日常生活告别时,莫里教授决定为自己的学生进行最后一门课的讲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每个星期二与作者见面时,莫里教授的病情都逐渐恶化,从刚开始能够倚着身子在轮椅里与作者拥抱,到之后的呼吸困难、无法进食,作者用亲眼所见细致地描绘了莫里教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面对死亡,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没有选择自怨自艾,而是用自己强大的人格与坚韧的意志走过这座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段旅程。
对于教授而言,死亡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消减,而是对身心的一次洗礼,将人们原本认为合理的追逐金钱、名誉、地位和物质生活的各种污浊原则尽数洗去。莫里教授站在自己生命的终点,通过与作者对人生的本质与人类精神家园中诸多要素——社会、文化、金钱、情感等的讨论,俯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将自己最后的体验与这个世界分享。莫里教授在面对死亡时所进行的思考为正行走于世间的人们提出了生的责任。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钭诺募壑?,不仅仅体现在某种宏伟的事业中,还体现在平淡的生活中,默默的爱与付出中。
走了这么久的人生路,不忘前尘,不知来日,我们总要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应该坐下来,聊一聊,与自己、与未来平静对话,与生活握手言和,不计过往,走好来生。
金句分享
“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span>
“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span>
“每个人都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但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每天,放一只小鸟在你的肩膀上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
“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span>